《日知录》序

作者:[清]潘耒文章ID:60246浏览:

【原文】
    《日知录》序
    [清]潘耒(清思想家顾炎武的学生)
    有通儒之学,有俗儒之学。学者,将以明体适用也。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其术足以匡时,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若夫雕琢辞章,缀辑故实,或高谈而不根,或剿说而无当,浅深不同,同为俗学而已矣。
    自宋迄元,人尚实学。若郑渔仲、王伯厚、魏鹤山之流,著述具在,皆博极古今,通达治体,曷尝有空疏无本之学哉!明代人才辈出,而学问远不如古。自其少时,鼓箧读书,规模次第,已大失古人之意。名成年长,虽欲学而无及。间有豪隽之士,不安于固陋,而思崭然自见者,又或采其华而弃其实,识其小而遗其大。若唐荆川、杨用修号称博通者,可屈指数,然其去古人有间矣。
    昆山顾宁人先生,生长世族,少负绝异之资,潜心古学,九经诸史略能背诵。尤留心当世之故,实录奏报,手自钞节,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出必载书数簏以随,旅店少休,披寻搜讨,曾无倦色。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当代文人才士甚多,然语学问,必敛衽推顾先生。凡制度、典礼有不能明者,必质诸先生;坠文、轶事有不知者,必征诸先生。先生手画口诵,探原竟委,人人各得其意而去。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也。
    先生著书不一种,此《日知录》则其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者。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至于叹礼教之衰迟,伤风俗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学博而识精,理到而辞达。是书也,意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耒少从先生游,尝手授是书。先生没,复从其家求得手稿,校勘再三,刻之以行世。
    呜呼!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也。魏司马朗复井田之议,至易代而后行;元虞集京东水利之策,至异世而见用。立言不为一时,录中固已言之矣。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
    (选自《清文观止》)

【问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详考其得失之故    考:考察
    B、其术足以匡时    匡:纠正
    C、自宋迄元,人尚实学    尚:崇尚
    D、九经诸史略能背诵    略:省略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通儒之学”范畴的一组是
    ①其术足以匡时,其言足以救世
    ②采其华而弃其实,识其小而遗其大
    ③则古称先,规切时弊
    ④立言不为一时
    ⑤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
    ⑥至异世而见用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作为顾炎武的学生,本文作者潘耒深得其师的学问精髓,所以他在文中对顾炎武的治学态度、治学特点和学术成就进行了全面介绍。
    B、本文开门见山,借区分通儒之学和俗儒之学的本质区别,暗示了顾炎武先生是真正的通儒,《日知录》是经世致用的通儒之学。
    C、作者在第2段中运用对比手法,将宋元明三代的著名学者与古人进行比较,认为宋元明三代学者的治学与古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从而为下文评价顾炎武先生是可以与古人比肩的通儒张本。
    D、在上文充分铺垫的基础上,作者从第3段起开始正面介绍顾炎武先生的生平和治学,并且认为顾炎武先生远非一个时代之人,《日知录》是一部超越时代的著作。
    11、⑴请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4分)
    ②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3分)
    ⑵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顾炎武《日知录》)

【参考答案】
    8、D。略:大略、大体、大致
    9、C。②不当的治学方法⑤是对顾炎武学术著作的表面认识
    10、C。文中对宋元学者的治学成就,作者持肯定态度。
    11、翻译参考译文划线处。
    (1)①大意1分,定于后置句、“穷”“所以然”各1分②大意1分,“援”“畅”各1分
    (2)断句: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错一处扣一分,扣完为止)
    (译文:我看夏商周三代以后,世风衰退,正道也没落了,背弃礼义,舍去廉耻,不是一天一夜的缘故所造成。可是在岁暮天寒时节松柏仍旧坚持到最后凋零,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众人都昏睡沉迷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没有特别清醒的人啊!)
    【译文】
    儒者的学问有两种,有明理通达的儒者的学问,有只知讲诵文字儒者的学问。学问,是要用来明白事情的真理,而应用于处世的。能综合贯通各家的学说,从古到今一千多年的大事,详细考察它得失的缘故,在内心进行判断,然后著书立说。这样的学术足以纠正时局,这样的言论足以挽救乱世,这就是所谓的通儒之学。那些只知修饰文辞,收集掌故,或者高谈阔论而毫无根据,或窃取他人言论而不着边际的,虽然程度深浅不同,但都是俗儒之学罢了。
    从宋朝到元朝,人们都崇尚实在的学问。像郑樵、王应麟、魏了翁这些人,著述都还存在着,都是非常博大,贯通古今,明了治世的体制,哪里有空泛疏略,没有根本的学问呢!到了明代,人才辈出,可惜学问远不及古代,从小时候开始打开书箱读书,读书的范围和次序,已经大大失去了古人的旨意。等到名声已成,年纪已大,即使想学也已经达不到古人的境界了。这中间偶尔也有一些才能学问出众的人,不愿安于原来的狭隘浅陋,想要出头来表现自己,又有时取其华丽的外表而失去了内部的实质,认知了小的方面而遗漏了大的方面。如唐顺之、杨慎号称博通古今的人,屈指可数,但他们距古人仍有一段差距。
    江苏昆山顾宁人先生,出身于世代做官的家庭中,从小就才智超人,用心研究各种古人的学问,九经和各种正史,大略都能背诵,尤其留意当代的史实,有关于帝王的实录、朝廷的奏报等文献数据,都亲手节选钞录,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事务,都一一加以研究。【凡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国家命运的事情,他一定要穷究来源、追溯根本,讨论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的足迹跑遍了半个中国,每到一地都结交当地的社会贤达,考察那里的山川风俗,民生的疾苦以及各项措施的利弊,都了如指掌。他精力过人,没有别的嗜好,自小到老,未曾一日不读书,出游必定随身带着几竹箱的书,在旅馆稍稍休息的时候,就翻阅研讨,一点也没有疲倦的样子。一有问题,必定再三的翻查数据来考证,一定要得到最适当的答案;【一有独到的见解,必定引用古籍来证明现在的见解,务必做到让那观点畅通才停止。】当今的文人才士很多,但是谈到做学问,一定都恭敬地推崇顾先生。凡是制度、礼仪有不明白的,必定向顾先生求教;凡是佚文逸事有不知到的,一定去问询顾先生。先生手比口讲,推究事物的始末源流,人人离去时都能得到他们想要知道的。天下不论贤人与不贤之人,都知道顾先生是一位明理通达的学者。
    先生的著作不止一种,这部日知录,是他考证古籍有所得,随时写下的重点笔记,久而久之按类别次序编辑成书的。凡是有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艺文之类的,一一疏证出它们的源流,考证它们的错误。至于哀叹礼仪的衰微,伤感风俗的败坏,效法古人,称赞先贤,批评当世的缺点,更是非常深刻明了。学问渊博而见识精辟,论理精到而文辞通达,这样的书,我认为只有宋元著名的学者才能写得出来,明代三百年来大概还没有写得出的。我年轻时跟随先生学习,他曾经亲自教过这部书。先生逝世后,又从先生家里求得手稿,再三的校勘,刻印后流传问世。
    唉!先生是不只是一个时代的人物,这部书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书。曹魏时的司马朗提倡恢复井田制度,到了另一个朝代之后才能施行;元朝虞集的京东水利的政策,也是到了后世才被采用。著书立说不是为了一时,这话先生在日知录中已经说过了。将来有负着整顿民生事物责任的人,看了这本书而恍然大悟,采用了它的学说,付诸实行,那么对于世道人心实在大有裨益。如果仅仅因为考据的精细缜密,文辞的博雅明辨而称誉它,那就不是先生写这本书的本意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春寒

    【原文】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

  • 峡口①进友人

    【原文】 峡口①进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 题柳郎中茅山故居

    【原文】 题柳郎中茅山故居 唐 李德裕 下马荒阶日欲曛,潺潺石溜静中闻。 鸟啼花发人...

  • 杏花天影

    【原文】 杏花天影 姜夔 丙午之冬,发沔口①。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风月...

  • 【甲】《渔家做》范仲淹 【乙】《雁门太守行

    【原文】 【甲】《渔家做》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 菩萨蛮

    【原文】 菩萨蛮[注]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

信彩